我市年内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3086人
我市年内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3086人
今年,我市把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培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扶持、示范带动、多元培育等措施,着力夯实基础,积极拓宽渠道,不断提升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到年底,全市计划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3086人,其中中专学历1900人。
创新方式,扎实培训。我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分三个层次,即新型职业农牧民普通教育培训、中专学历教育培训、大专学历教育培训。一是丰富培训内容。坚持现代农牧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质量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重,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经营管理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二是突出培训重点。争取自治区投资300万元,各旗县市区组织开展万名百亩以上种田能手培训、万名养牛大户培训和200名农民经济合作社带头人培训。2014年,我市全力推进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玉米、红干椒、荞麦、无籽西瓜、有机水稻、肉牛、肉羊、生猪、驴9个产业,引用和制定标准1331项。为9个产业的种养殖大户和示范基地农户举办标准化生产培训班14期,培训1400人。三是创新组织形式和培训方式。各旗县围绕主导产业,分区域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同时,坚持理论和实践、室内和田间、授课和讨论相结合,采用“分段教学、双师教学”等方式,创办了“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短信课堂和网络课堂”,听、看、讨论、操作穿插教学,内容互补,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帮扶指导,持续培育。为持续提高学员的生产水平和创业能力,我市把结对帮扶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遴选内蒙古民族大学等10家科研院校、清谷新禾等100余家涉农企业、瑞丰农机种植合作社等70家农民合作社,与培育学员结对建立帮扶关系。二是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结队帮扶、长期跟踪指导培育对象。
促农增收,成效显著。通过培训,使参训学员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掌握了科学管理技术,懂得了市场经营,增加了收入。奈曼旗沙日浩来镇哈日干图村学员朱洪昌,通过实施玉米全膜覆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典型的乡土专家。扎鲁特旗学员贾宝柱种植玉米200亩,采取全膜穴播双株技术,平均亩产1147.3公斤(折14%水份),创我市北部地区玉米单产新高。科左后旗甘旗卡镇肉牛养殖大户张宇,科学舍饲喂养,年出栏育肥牛60头、收入12万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为周边农户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增收课。
夯实基础,建全体系。在培训机构、实训基地选定上,以农广校为主,将专业优势明显、培训经验丰富的单位列为培训机构。目前,全市已确定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农科院、市县两级农广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培训机构32家,生态节水、现代农业、优质肉牛、优质荞麦、红干椒产业基地和合作社等实训基地200余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讲课大赛、推荐选拔等方式,选聘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授课教师组建了师资库,目前已选聘350人。在学员选拔上,围绕当地主导优势产业,按照自愿报名、嘎查村推荐、苏木镇政府审核的程序,把“思想超前、产业对路、求知欲强”的人员列为培训对象。目前,已遴选培育对象3200人。其中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2300人,专业技能服务人员、乡村科技服务员、大学生村官等900人。在教材选编上,除了从专业部门选购外,将适合本地的玉米、肉牛、肉羊和生猪养殖技术手册,植物病虫害防治、农机操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读本等教材整理汇编,同时组织专家编写了《通辽市现代农牧业实用技术问答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