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东北如何迈进“创时代”

发布时间:2015/4/23 8:27:35    阅读:

 

东北如何迈进“创时代”



3D打印成年轻人创业热门,今年3月国内首台3D打印概念车亮相。



    作者简介

    刘宝宏,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及管理经济学等领域研究。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著有经济学随笔集《经济解释的乐趣》。

    万众创新是经济增长动力源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按照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的看法,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开发新产品,使用新生产方法,拓展新市场,也可以是发现新原料,创建新产业组织。

    经济增长过程实质是一个创新过程。在熊彼特看来,没有创新的经济,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经济,人口增加,经济总量也增加,但人均水平没有太大变化。要冲破这种“周而复始”,真正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创造性破坏”,达到人均产出和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创新这一职能的人被称为“企业家”。熊彼特眼中的“企业家”不同于我们的日常理解,“充当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专门意义上的社会阶级。”换言之,不管你是老板、打工仔,还是老师、学生,只要能有所创新,就是“企业家”。也就是说,企业家是“正在创新的人”,与个人的社会身份无关。

    由此观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质不在于有多少人创办了淘宝店之类的企业,而在于唤醒所有人的创新热情与能力,塑造一个人人都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型国家与社会。这一过程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让企业家的创新像大海的波浪,一波又一波推动经济转型与增长。

    社会培训再造创新基因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仅是其部分目的,最突出的动机则来自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毋庸置疑,企业家精神对于创新而言必不可少,但从培养“企业家”群体角度而言,似乎又让人感觉有点玄妙,难以找到政策落脚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人历经8年,发现创新者通常具备五项技能组成的“创新者的基因”。首先,创新者具备一项“联系性思维”或简称为“联系”的认知技能,能帮助创新者将看似不相关的问题、难题或想法联系起来,从而发现新的方向,尤其在多个学科和领域交错的时候,就会产生创新的突破。

    创新者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同凡响”,在于他们往往能“非同凡人之所为”。他们都善于发问,总是持续不断提出挑战现状的问题。此外,有人勤于观察世界,其深度常人难及;有人交友甚广,人际关系网撒遍全球;有人重视实验,视其为创新活动的核心。发问、观察、交际、实验,这些行动一旦开始持续,就会激发联系性思维,继而产出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程序。

    创新者这些行为背后主要有两种驱动力:一是他们积极地想要改变现状;二是他们常常会巧妙地冒险,以改变现状。乔布斯想要“在宇宙间留一点响声”,谷歌的创始人佩奇说过,他是来“改变世界”的。

    “创新者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好消息是,人形成创新想法的能力不仅是大脑的功能,同时也是行为的功能。这意味着,企业家是可以培养的!从个人角度来说,只要能改变自身的行为,就能提升创新能力;从社会角度而言,只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批批企业家。坏消息是,创新并非一场“全民运动”。由于个人认知及发问、观察、交际、实验等行为技能不同,再加上风险意识差异,并非人人都能或适宜成为企业家!各地现在都普遍推行“创业者培训班”,但与其“撒胡椒面”式的人人有份,不如对真正有企业家潜力的进行“重点培养”,进而带动大众创新与创业。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三省出现“新东北现象”,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速大幅回落。2014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各省市后五位。从今年前两月的工业增加值看,东北三省的增速在全国依然排后,辽宁甚至出现负增长,东北三省转型升级更加迫切。问题是,如何走上经济稳步增长之路?

    创新激励需要“大道至简”

    什么样的制度环境适宜培养“创新者的基因”?被称为“创新国度”的瑞士值得学习。瑞士在许多行业都有着重大国际影响力,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瑞士在所有国家中排第一。

    经济历史学家R·詹姆斯·布雷丁在《创新的国度: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一书中指出:瑞士企业家精神的建立和工业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政治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兴旺起来。在瑞士崛起过程中,政府常常“无为而治”,对企业事物很少干涉与过问,政府所要提供的就是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司法公平。此外,瑞士公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各地定期组织公民投票,并且投票形式多样,频率惊人,涵盖各种议题,包括工作时间、基因研究、欧洲一体化等。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结构”,恰恰是瑞士政府长期处于“不倒翁”地位的“法宝”。

    国情不同,我们没必要照搬瑞士政府的做法,但其蕴含的“无为而治”的精神却可借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有效约束自我,形成相对明确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把该放掉的放掉,该管的管好,努力提高行政水平。当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风起云涌,所有审批和监管必须主动适应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要求,不能没看清楚就套“枷锁”;要善于倾听市场呼声,为新兴生产力的成长创造条件。

    价值观再造是创新根本

    如果说“简政放权”为创新搭建了舞台,那么,作为创新主角的人民大众能否纷纷登台“创新”,则需要适宜的创新文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在新著《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写道,英美两国于18世纪开始的繁荣,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孕育的个人中心价值观,包括提倡创新、促进个人成长,从而逐步取代中世纪盛行的传统价值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经济活力,这是由于传统价值观的复苏,重视保护后进而非鼓励先进。因此,对企业和金融结构进行改革,以发挥其在创新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对过度监管和政治拨款进行限制,使各类企业能重新获得创新的自由和激励;重建财政纪律性,减轻企业对税收分割利润的担心。但是,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仅靠这些措施是不够的,甚至也没有被采纳的可能。

    是的,价值观再造是通往创新之路的根本。创新型经济的特征是从草根阶层向上蔓延,遍布整个经济的永不停歇的构想、实验和开拓精神,并且在幸运和智慧的帮助下最终完成创新。这种草根精神是由现代主义的生活态度和信仰所驱动,要求现代价值观必须压倒传统价值观,扫清反竞争保护、守旧主义、物质主义和过度救助等障碍。

    中国要实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就必须确立现代价值观的主流地位,鼓舞人们冒险、创新。当中国社会的“精英团体”甘愿去产业界冒险,而不是挤破头去获得一个公务员之类的稳定性工作;当中国的企业家不再通过“政策漏洞”或“打擦边球”寻找机会,而是通过创新创造机会;当中国的政府官员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服务员”,而不是“管理员”……人们的聪明才智必将被调动起来,东北乃至中国也必将迎来一个“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