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架起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踏板

发布时间:2014/11/19 15:16:37    阅读:

 

架起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踏板

——我市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纪实







 

今年,我市“五大基地”建设又一次“起跳”。

 

在此之前,“五大基地”建设已经是风生水起。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我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说明中,对“转方式”“调结构”所作的系统阐述和部署,让“五大基地”建设目标清晰而又笃定。

 

高擎“转调”大旗,坚持“主攻方向”,我市深入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如今的“五大基地”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

 

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煤从空中走”等,都可以作为我市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的关键词。

 

依托丰富的褐煤和风能资源,我市将“清洁”搞转化,“输出”建通道,“基地”上规模,促进清洁能源与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相结合,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广,加快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面对明确的发展路径,我市以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为目标,促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再掀高潮。目前,全市共有清洁能源企业23家,形成风电并网348.33万千瓦、光伏发电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2万千瓦的规模。今年1-7月份,实现风力发电32.56亿度、生物质发电0.48亿度、光伏发电0.18亿度。同时,不断提高电力外送能力,重点推进开鲁——科尔沁——辽宁新民500千伏风电专送通道建设,继续抓好珠日河至沈阳500千伏风电专送通道前期工作。大力推动火风光电互补,建设微电网,解决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问题,霍林郭勒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市。积极探索推进风电供热,重点在扎鲁特旗实施风电供热工程,2013年实现风电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新增风电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强微电网建设,市发改委已聘请研究院编制完成《通辽北部地区电力自营区建设框架方案》,并上报至自治区能源局。

 

新目标,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通辽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

 

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抢占产业链高端

 

站上新的节点,通辽瞄准的是高端。

 

走进通辽,茂盛的灌木绿化带沿着平坦的道路延伸,纵横交错的柏油路像条盛情的哈达,诚邀着五湖四海的投资者。在金煤化工的生产车间,煤化工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正在改写着通辽“卖炭翁”的历史,作为煤电铝循环产业的主阵地,煤--铝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让煤的生产附加值一路飙升。

 

从原煤到甲醇再到烯烃,产业链并没有终结。我市的煤化工企业就是彻底的由黑变白,成为绿色产业的践行者。据了解,我市现有煤化工企业13家,已形成20万吨乙二醇、10万吨草酸、880万吨褐煤提质的生产能力。通过利用金煤化工、吉煤康奈尔、吉林神华等煤化工项目加工转化一批褐煤,利用国邦、亿诚、嘉华等褐煤提质项目清洁高效利用一批褐煤,实现低热值褐煤就地转化,推进以褐煤资源为依托的主导产业向规模化、精深化、高端化、新型化发展。

 

数据显示,1-7月份,全市乙二醇产量达6.46万吨,同比增长70% ;草酸产量2.61万吨,同比增长24.29%;褐煤提质853.6万吨,同比下降9.29%;煤化工企业实现总产值63.43亿元。全市有在建项目8个,完成投资42.6亿元,包括总投资137亿元的扎旗康乃尔乙二醇项目,设计产能90万吨;总投资21亿元的龙源绿美清洁能源消纳及褐煤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设计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1.2亿立方米合成气;总投资4.5亿元的上海盛宇乙酸醇项目,设计产能8000吨。

 

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形成集群发展大格局

 

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肩负着为我市传递发展活力、承接产业转型的神圣使命。作为推进工业化与促进产业转型的强力引擎,我市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在引大项目、促进大转型的潮流中,趟出一条新路,谱写出新华章。

 

如今,我市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基地各项功能设施已经配套,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

 

在北部,以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为重点地区,依托锦联300万吨铝板带箔、创源180万吨高强高韧铝合金等项目,突出抓好铝精深加工,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铝后加工产品增加到300种、产能达到500万吨,建成全国最大铝后加工基地。

 

在中部,以主城区为主,结合国家化解落后产能,变被动为主动,淘汰福耀集团原有生产线,建设汽车用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450吨(超薄生产线)、600吨各一条。

 

在南部,依托奈曼旗新华联镍合金和不锈钢冶炼及深加工项目,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镍合金和不锈钢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共有煤电铝及铜铅、镍合金加工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60户,其中电解铝企业2户、铝深加工企业19户、铜加工企业7户、铅熔炼企业1户、镍合金企业1户,已形成120万吨电解铝、90万吨铝深加工、67万吨铜加工、铅5万吨熔炼、10万吨镍合金加工能力。1-7月份,铝锭产量达到42.78万吨、同比增长11.41%,铝深加工产品30.95万吨,铜产量6000吨,铅锭产量5000吨,实现产值294亿元。

 

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以开鲁、科区、后旗、开发区为重点区域,辐射其他市旗,依托各地特色园区形成的支持体系,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打造东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重要接续基地。目前,全市共有装备制造企业41户,已形成1800台主机、1000套塔筒、600套叶片、3000套机舱罩的风电设备生产能力。1-7月份,风机主机产量58台,塔筒产量176套,实现产值113.28亿元。装备制造业在建项目达23个,完成投资26.7亿元,包括总投资8.1亿元的开发区新研股份农牧机械制造基地项目,年加工大型农牧机械3000台;总投资10亿元的科区国创金科工程机械项目,年制造各型工程机械1.1万台(套)、开关磁阻电机8000台;总投资5亿元的左中华瑞电力科技产业园项目,年加工电力设备5万台(套)。

 

事实证明,这两大基地已经形成了我市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敢于“试水”推新举措

 

依托农业大市、畜牧业大市这一优势,我市将农牧业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着力创建科尔沁绿色天然无污染区域特色品牌,全力打造全国优质玉米基地、优质肉牛基地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

 

我市大力推广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启动建设了百万亩膜下滴灌示范工程、科左后旗“东大荒”百万亩粮食功能区和科左中旗百万亩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示范区。“十二五”期内,全市将建成800万亩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成全国优质玉米基地。今年,全市新建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66万亩,总面积已达到646万亩,明年将达到800万亩。

 

我市以肉牛肉羊生产为主导,建设优势特色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基础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和“万户基础母牛繁育示范户”工程,不断扩大母牛养殖规模,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今年,全市新增肉牛25万头,达到278.9万头,品种改良、养殖规模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以肉羊产业整合工程为依托,扶持年出栏万只肉羊苏木镇和千只肉羊嘎查村,建设以扎鲁特旗、科左中旗、开鲁县、科左后旗为重点的千万只肉羊基地。年内,羊存栏达到1120万只、出栏560万只,羊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96%,羊肉产量达10万吨,实现增加值35亿元;狠抓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实施了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完成了玉米、肉牛、红干椒等9个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规划和163项通辽市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建设16个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注重推广绿色种养、有机种养,注重推进商标认证、原产地认证,注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为提高绿色农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着力打造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强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狠抓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扶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向系列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68家、市级76家,已形成年加工50万头肉牛、400万只肉羊、400万口生猪、6000万羽禽类的生产能力。

 

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打造独具科尔沁特色的城市游

 

年初以来,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6.15%;实现旅游收入77.98亿元,同比增长11.8%。建设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我市的旅游人信心十足!

 

立足深厚的科尔沁文化底蕴,我市以创建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为抓手,制定实施了创建文化旅游名城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一轴两翼”500公里文化旅游带,重点打造以304国道为轴心,集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实景体验为一体的科尔沁文化旅游景观大道,重点实施文化旅游“八大工程”、十个重点景区建设,打造八个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发挥文化旅游资源集成效应和整合优势,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南部、中部、北部各具特色、独具风格的旅游观光区,建成独具科尔沁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