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创新基因 在南宁生根发芽
“与人脸识别‘刷脸’不同,我们最新研发的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态识别系统是‘刷人’。它结合人体姿态特征和人脸特征,乘客在行走中不需停留,实现‘无感过闸’。”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IO黄紫丞说。目前,全态识别系统已经过规模测试,开始在南宁地铁1号线佛子岭站试点应用。
2016年7月24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正式运营。尽管相隔千里,却并不妨碍南宁市与中关村“携手同行”。
基地一头连着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起向全中国播撒创新种子、辐射创新资源、移植创新体系的使命。
另一头连着南宁市——区位优势突出、生态资源丰富,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为中关村创新资源转化找到了新平台、新出口。
自运营以来,中关村的专业团队“带土移植”至南宁,南宁则通过高位嫁接中关村的“创新基因”,京桂两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目前基地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大产业微集群,中关村的创新基因正在南宁生根发芽。”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耕说。
量身订制的服务型机器人、个性化定制的3D打印机、超轻型动力冲浪板、最新款无人机……在南宁·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各种引领未来的创新产品云集。
两年多来,中关村的创新基因深植南宁这片热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中心、示范中心和服务中心进军。
在创新示范基地,创新种子茁壮成长。目前,基地已经引进包括以色列纳安丹吉、微软、圣尧航空、东软等47家行业重点企业和80家创新企业,累积集聚127个创新主体,取得知识产权和专利376项。
作为第一批入驻企业,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市场部经理陈露妃感触颇深:“刚来的时候,智慧农业服务产品还只是一个想法。如今,我们已成功为全国28个省市的1000多个园区提供农业监控、农业溯源、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
在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助推产业升级。基地入驻企业不断壮大,正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强引擎。在基地内企业创新影响下,南宁高新区2017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5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70%。
视觉检测、压弯、锯切……在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冰箱门把手智能生产线上,机械手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普通铝型材不到30秒便“变身”冰箱门把手。广西明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对南南铝业老旧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在创新示范基地,带动溢出效应凸显。基地与以色列、德国等18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经济、科技等交流合作,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使用这套系统,可轻松管理万亩农场。”拿起手机,轻触按钮,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标堂进行了示范。凭借基地平台和技术优势,捷佳润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已为老挝、柬埔寨、尼日利亚客户共8万亩基地提供服务。
“小基地在新时代成就了大事情。目前,中关村在天津滨海新区、宁夏银川等创新示范基地都按照南宁模式来运行。”南宁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朝闻说。
今年4月26日,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挂牌,成为北京中关村在域外继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之外,第三个重点打造的科技园区。
“南宁·中关村科技园通过对中关村运营模式的创新放大、落地生根,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力争到2030年,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科技门户、广西信息产业高地和南宁的智慧产业园区。”李耕说。
播下种子,收获未来。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好似一粒粒“适宜的种子”,正在快速汇聚、高效融合、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