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12 10:20:57 阅读:
次
近期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振了社会各界对于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为更好营造发展环境,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为民营企业发展献“策”。如,国税总局最近就制定26条落地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减负。
全国各地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在来的路上,民企热情高涨,与此同时,诸多民企期盼,各相关政策能加速顺畅落地,能沐更多“春风”。
企业:期待更“定心”的政策
“政策的‘饼’就‘挂’在那儿,但常常‘够不着’。”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主有点“小惆怅”。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夹带”,也是“家常便饭”。
湖南某园区企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市里按省层面政策,出台了一则贴息政策,但却带着“机关”:贷款合同与相关利息须在同一个有效所属期内。而通常,贷款合同签署到拨款,总有几个月“弛豫时间”,很难与利息“同步”,这就造成了原有政策享受上的“折扣”。而有些园区给出的部分配套政策,也常有“夹带”,让好政策“打折”,甚至让中小微企业“够不着”。
政策不在多,在于能让民企更能“定心”的“透明”度。“不看营收、税收、发明专利等硬指标,不需要企业‘讲故事’,只要企业踏实做科技创新,按规定正常完成申报,就能切实享受到政策。这就是企业需要的有‘透明度’的政策。”湖南新航动力产业发展部总监方静,向科技日报记者高度点赞投入4亿元启动的《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
湖南长高思瑞总经理助理肖凤玲则表示,自己获悉这将是一项年年都有的常态政策。“政府给予反馈性补助,让我们更乐于加大投入。毕竟只有不断研发投入,企业才能创新发展。这样有持续性的好政策,像头‘好牛’,可以拉动企业不停往前走。”
在湖南,这样的好政策也陆续“到货”。据悉,湖南近期出台23条新举措,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扫除民营企业外部困难,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政策助力走出“死循环”
尽管知识产权质押已成企业融资的新“抵押物”,但实操中仍可能遭遇“肌无力”,固定资产担保依然是银行首选,这就带来了“死循环”难题。以制造类中小企业为例,最缺乏的便是通过技改后获得的“固定资产”。但没足够的固定资产抵押,企业就不能获更多融资,无法尽快技改,最终拖慢了企业成果转化的速度。很多中小企业就这样,“够不上”好政策。
“死循环”之困,让中小微企业不得不通过加大销售投入、让技术人员参与销售的方式,或将自己尚未来得及形成知识产权、未完全定型的产品“贱卖”,获取生存的“回血”资金,拖累企业创新发展的速度。
“死循环”如何破?
“当地区县主管财务部门应支持融资担保,扩大企业融资方式,出台配套对口贴息政策,帮助解决企业与银行间的等价拉锯之争。”方静称。
破解“死循环”,湖南也在积极尝试。日前,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联合湖南省工信厅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湖南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降低成本。各银行机构要优先保障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力争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投放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意见亮点颇多。如,在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方面,要推动支持有市场、有技术、有竞争力,但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运用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手段发债融资;在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方面,着力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为出现资金困难的民企,提供阶段性股权融资支持。
这场“及时雨”,或将为该省民营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解渴”、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