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破浪前行
每临大事有静气。沙尘暴、洪水、暴雪、冰雹……勤劳智慧的通辽人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并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提档升级”。面对2020年的“开年大考”也不例外——既要稳控疫情,又要保经济运行。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是破解难题的妙方。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通辽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考验中实现蜕变。
“六稳”“六保” 激发活力
如何唤醒在疫情防控中“沉睡”的经济?
激发内生动力!
在激发经济活力上,通辽不但做到而且做好——截至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32.9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89亿元、增长10.34%,同比增加155.33亿元、增长13.19%;各项贷款余额为1113.33亿元,比年初增加78.78亿元、增长7.08%,同比增加89.91亿元、增长8.7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逆势上扬,是我市一系列“激活”政策取得成效的最好诠释。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我市制定出台系列政策,2020年上半年全市就业率逆势上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15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4.4%;农牧民工转移就业30.6万人,其中稳定转移六个月以上的21.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5512人;失业保险参保23.5万人;开展创业培训127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58万元——就业稳、人心稳、干劲足,经济发展的引擎开足马力。
在复工复产方面,我市提早谋划,打有备之仗。2月3日,我市印发《关于做好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的通知》,制定防控措施,进一步压紧压实防控工作责任,规范防控流程,拉开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动企业复产复工和市场消费有效复苏的序幕。
随后,一系列强化刺激市场消费的政策措施出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支持旅游企业和住宿、餐饮等行业全面复工复产,释放消费潜能、提升消费质量,推动消费市场尽早复苏,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全市消费市场的影响——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00万元,发放了全区规模最大的社会消费券和全区首批农畜产品消费券,带动社会消费2416.6万元,综合消费杠杆比例达到1:4,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启动以“家乡美·通辽人游通辽”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旅游日内蒙古通辽主题活动”暨科尔沁文化旅游惠民季活动,助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进一步提振疫后文化旅游市场人气。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指南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文化旅游场所开放;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加大对重点住宿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所的宣传力度,提升消费场所知名度,引导消费者安全合理消费。推出“百万广告免费做行动”,助力文旅、餐饮等中小企业共抗疫情、共渡难关。
在当下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激发各类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特效药”。我市印发《通辽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集成推进审批告知承诺制、“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多规合一”、利企便民事项“一网通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党建引领“一号通办、镇街(苏木)统办”等3个方面、30余项改革举措,为企业减负、为创新清障、为公平护航、让百姓受益,目前一体化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2.4%,“通快办”移动政务服务APP实现“网上办、一次办、掌上办、指尖办”,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实现“只进一扇门”,不动产交易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全市“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占入厅事项的90%以上,有效保障了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聚焦做好“六稳”“六保”,我市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施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服务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建设项目审批信息数据平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信息平台、管理体系、并联审批、监管方式“五统一”,初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30天办结”,切实为投资“松绑”,有效激发了社会投资活力。
放大优势 蓄势而发
作为全国乃至国际蒙医药的重要发源地,2016年我市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蒙医整骨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蒙医药成效显著。
在放大蒙医药优势上,市委、市政府下了大力气——推动蒙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百亿级蒙中医药产业集群。
2020年5月,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高品质蒙药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按照规划,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将建设示范基地,开展高品质沙棘、黄芪等5种蒙药材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研究;建立种植区域环境选择、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治、专用机械优化等生态种植技术体系与考核体系,实现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可追溯。
由奈曼旗政府、奈曼旗国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蒙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蒙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试点项目。5月20日,国家农业农村及新型城镇化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动员大会在奈曼旗召开,标志着通辽市国家级蒙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正式启动。
蒙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填补了通辽市乃至自治区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的不足,对通辽高品质蒙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放大优势上,通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结合”重要要求,着力改变产业“四多四少”现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主导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绿色农畜产品、绿色煤电铝2个千亿级和镍循环、现代能源示范、蒙中医药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等绿色农畜产品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铝及铝后加工产能分别达到232万吨、238万吨,蒙成药产量占到全国份额的一半、独家产品21种,能源利用更加清洁高效,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占比达到43%,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快速成长,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为把通辽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补齐短板 攻坚克难
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诺,更是责任。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我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实现减贫22.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2%降至0.08%,62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全市减贫事业取得决定性成就。
出列摘帽不是终点,是新任务、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仍然任重道远。
2020年,我市在农村牧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小农”经济面临的市场风险、生产效率等难题,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转移农牧民、促进城镇化,推动形成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农牧民有序转移的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牧民增收,我市强化组织引导和服务,抓住产业培育、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和服务体系四个关键环节,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进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为主的规模化种植,大力推行以舍饲圈养、以种促养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在城镇化、产业化进程中强化劳务输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增加农牧民产业化收入、工资性收入。
奈曼旗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在推进“互换集中、转包经营、托管经营、合作经营”等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建立旗乡村三级劳务组织,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带农增收成效明显。
开鲁县成立肉牛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托管代养、股份合作、订单养殖等利益联结方式,构建起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养殖大户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肉牛产业联盟,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区之首,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
向土地要效益,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
全市82个乡镇83.5万人口从高效节水项目中受益,农业生产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
——“五省”即在低压管灌的基础上每亩可节约用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64%、省电30%、省时75%、省地10%、省工5个;
——“四减”即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农药40%、地膜3.5公斤、机械费用30元以上;
——“三增”即亩均增产180斤以上、增收140元以上,项目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 “两促进”即促进了规模化经营、促进了精准脱贫。
节水农田有效缓解地下水下降趋势,科尔沁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面积缩小500平方公里,带动全市生态环境整体性好转,促进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
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永恒的。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在这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唯有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才能将通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