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 创业项目迎风翱翔 ——第九届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侧记
9月14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暨第二届“草原千寻 科创筑梦”内蒙古科技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十余位来自区内优秀创业项目负责人现场“论剑”,进行了精彩的路演、答辩。
参赛项目涉及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往年相比,覆盖行业更广,科技含量更高,竞争更为激烈,各类折射产业发展新风向的双创项目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双创项目能够踩准“风口”?
紧盯缺失类目,提升全产业链
瞄准新材料行业“风口”,包头北方嘉瑞防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嘉瑞防务)的参赛项目围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展开。
“相信很多朋友对防弹衣不是很陌生,我们经常能够在各种大片中看到它,但防弹插板大家可能还是头一次听说,其实防弹插板一般和防弹衣或者战术背心一起使用,其功能就是为了防得住更高级别的威胁。”北方嘉瑞防务副总经理王绍斌自信的展示着他带来的“防弹插板的全产业链”项目。据他介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21世纪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极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较低的断裂伸长率和优异的耐磨损性能、极佳的耐化学品及紫外线性能。自发明以来,一直以纤维形态运用于安全防护领域。
“我们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带生产已具有粉料、薄膜、复合材料成型三大核心技术, 材料生产完全国产化,不依赖进口。并且我们还是一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王绍斌说。
完善的智能制造工序,同样也是提升全产业链的运转效率的手段。
作为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软件开发、机器视觉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主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主导科技)通过对汽车发泡生产线注胶生产线不断完善智能制造工序,在研发的路上越走越远。
“机器人视觉系统最早应用于汽车生产线的成套车体生产机器人上。传统成套车体生产机器人没有安装视觉系统,需要采用大量人工在苛刻的工作环境下实现注胶、插塞、拔塞、清洗等复杂繁重的工作。”主导科技副总经理陈志海介绍,基于视觉系统的汽车发泡生产线注胶机器人系统,采用机器视觉引导方案后可对工件实时识别和定位柔性引导机器人完成全部工序。
“这套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硬件设计、结构设计、软件开发全部是自主知识产权。单设备生产线安装机器人视觉系统后,生产效率从原来每小时生产120个提高到每小时生产260个,而人工则从原来的11人减少至4人。”陈志海介绍。
深耕细分领域,力争行业创新
节能环保作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双创大赛自然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此次参赛的内蒙古包钢集团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钢环境工程研究院”)是一家重点开展工(矿)企业污水治理及合同式专业运营、基于遥感技术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修复工程、NPR稀土新材料、高端智库咨询的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创业公司。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包钢集团亟待解决问题是现有焦化废水装置已运行超过10年,并且排水标准已处于不达标的边缘,急需提质升级。”包钢环境工程研究院技术总监单昕介绍,焦化废水主要来源于焦炭和煤气的生产,由于这一过程采取的是煤高温裂解工艺,所以该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毒性高、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上述问题,项目采用了一套技术组合拳,通过各段工艺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体工艺运行稳定,提高了性价比。
单昕介绍,包钢酚氰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是包钢集团公司环保类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日处理量为15120立方米,项目实施后可实现酚氰废水回用量达到430吨每小时,系统回收率达到70%,年可减少黄河取水量360万吨。
目前,内蒙古包钢集团环境工程研究院已就酚氰废水处理技术取得5项为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
在细分领域深耕,是诸多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专门从事民用清洁燃料的内蒙古万众炜业科技环保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万众炜业)是一家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为主营业务的清洁能源创新企业。
万众炜业技术总监刘锐介绍,公司以自有品牌环保烧烤炭“蓝色火宴”与清洁取暖炭“蓝色火焰”为基础,积极探索清洁能源循环利用,以产业增值为导向,形成了煤炭开采、洗选、焦化、电力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低阶煤资源的综合分质利用,创造多元化经济效益,带动产业发展和社会效益。
瞄准市场痛点,拓展应用广度
除了挤占“风口”,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项目瞄准市场痛点,针对受众困境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在服务过程中不断优化体验感,以拓展项目应用的广度。
人们很难相信,这一件件精美的高档家具的原料是来自沙漠中的沙生灌木——沙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木材的需求逐渐超过了原生木材的供应能力,甚至威胁到森林生态系统。2017年我国木材消费总量 6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占比58%。” 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研沙柳)总经理李一说,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木材供应的限制,使我国木基材料的生产加工行业出现了巨大缺口,依靠新技术研发生产重组木,成为市场的迫切需求。
“重组木材的生产,就是将速生树种通过新技术工艺重新组合生成性能优化的木基材料。听起来简单,但其实需要一整套集成技术的支撑,优质的重组木材,除了要保留原生木材的所有特性,更要优化和提高原木的诸多性能,例如力学强度、防水性、阻燃性、耐腐蚀性、抗白蚁啃食性、热传导系数等。”李一说,选择沙柳作为重组木的原材料,就是看中了沙柳作为沙漠治理的先锋树种,具有旱不死、涝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的强大生命力。此外,由于沙柳还具有“平茬复壮”的生长需求(每三到五年要平茬一次),这也为重组木生产制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清研沙柳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累积合成了一套表现卓越的重组木材生产制备工艺,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集成,重新定义了国内重组木产业的发展之路。
目前,清研沙柳已获得8项发明专利、1项欧洲发明专利。
从进入决赛的企业花名册中可以看出,新材料、智能制造和信息行业项目占据了多个名额。其中“云计算”,也是近年来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之一。内蒙古卫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卫数数据)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产品研究和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卫数数据的定位是基于检验大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数据价值,服务于检验及相关领域。”内蒙卫数数据总经理陈超介绍,医疗机构只需把原始数据对接内蒙卫数数据的云平台,云平台经过加工处理,即可返给医疗机构分析结果,结果包括数据是否有异常、合理性、可能存在的状况等,解决临床科室跨专业疾病识别、检验科室结果合理性判断、患者读不懂报告单等痛点,实现检验数据价值的更大化。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