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创新再提速,让科技“拥抱”草原

发布时间:2021/8/24 14:16:46    阅读:

      开展牧草及草产品品质检测与评价技术创新研究,并首次建立苜蓿除草剂咪草烟残留检测方法及标准,为草产业及草食畜牧业振兴保驾护航;

历经15年选育出金岭系列青贮玉米新品种4个,根据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研究制定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2020年,中国农学会评价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针对草原害鼠种类繁多,动态变化规模海量的特点,制定草原鼠洞鼠迹影像采集标准,构建图像视频智能处理和服务平台,研发鼠洞、鼠丘自动识别算法,建立海量图片分析处理方法,形成日调查“百-千-万”亩草原鼠害的新技术;

……

      一项项重大科研进展,见证着我国草业科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而实现这些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的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草原科学公益性科研机构,草原研究所历经58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成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研发平台完备的国内外知名一流草业研究所。

      农牧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改进农畜产品品质,才能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

      走进位于草原研究所院内的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一列列排列整齐的密封铝罐颇为壮观。“目前,这里共保存牧草种质资源2万余份,隶属38科、261属、825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资源占96%。我们每年向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及教学单位免费共享牧草种质材料,这些材料多数用于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部分材料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博士生、硕士生论文的研究材料,还有部分材料用于推广利用。”草原研究所副所长彭卓说。

      据介绍,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始建于1989年,是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容纳4万份种质的安全保存,保存温度4℃。保存资源的分布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有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寒地带的优良草种,有抗逆性强的野生牧草以及优良栽培牧草的野生近缘种,有部分珍稀、濒危和特有牧草资源,以及有特殊利用价值的资源。

      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的建设,只是草原研究所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科技支撑的一个缩影。目前,该所已经建有各类平台基地41个,覆盖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羌塘草原、平原荒漠等草地类型。还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益性行业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

      打开牧民宝手机应用APP,仿佛进入一个“数字牧场”,牧民只需动一动手指,就能远程掌握放牧的情况。“你看,这个页面有畜牧识别、草种识别等功能,而另外的页面是专门针对一些灾害性天气等进行预警,帮助牧民减少损失。”草原研究所草地生态遥感与大数据应用研究团队科研人员吕鹏飞说。

      2020年,草地生态遥感与大数据应用研究团队基于星空地遥感观测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在我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区以及青海高寒草甸区,建立了5个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家庭牧场示范监测网络,建立了无人机遥感地面飞行控制系统、自动气象观测站、家畜啃食GPS数据接收软硬件系统,实现了全要素气象指标、多维干旱指标与草原遥感生产力监测,初步建成了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 Grass Watch1.0平台与牧民宝手机应用APP,有力推进了家庭牧场数字监测体系建设与大数据集成示范与应用。

    “建立家庭牧场单元数字监测体系,不仅有利于草原生态学过程研究,而且有助于促进草原资源高效利用和健康管理。”草原研究所草地生态遥感与大数据应用研究团队负责人李飞说。

      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草原研究所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再提速,不断强化行业领域引领地位,积极为我区草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言献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策源与科技成果转化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