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兴蒙”重大专项为黄河支流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2/7/21 14:18:13    阅读:
盛夏七月,驱车行驶在黄河十大支流之一的卜尔嘎色太沟周边的梁岇山坡上,一丛丛沙棘、沙柳、柠条和一株株山桃、山杏奋力地生长吐绿,依次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植被景观。

“今年天旱缺水,这坡上的植被没有往年绿,但通过这些年黄河支流的水土流失治理,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改善了不少。”随行的鄂尔多斯市河湖保护中心水利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苗平介绍说。

科研人员查看记录泥沙冲刷量

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河流”)主要是指黄河内蒙古段由南向北并列流入黄河的十条支流,这一区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为解决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由鄂尔多斯市河湖保护中心联合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实施“十大孔兑综合治理与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集成示范研究”项目,力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当地经济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项目共分为5个课题,包括十大孔兑土壤侵蚀综合防治与生态水文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绿色矿山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技术、十大孔兑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黄河冲淤积平原生态保护与绿色协调发展技术、十大孔兑山水林田湖草沙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与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

该项目是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的重大专项之一,从2020年11月开始实施,为期3年。目前已建成2处实验基地和3处示范区,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初步构建了涵盖项目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土壤侵蚀和生态水文功能的协同演变规律,掌握了典型小流域人工植被格局空间分布等关键技术,建立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多目标模拟优化模型。

达拉特旗罕台川合同沟的水土保持监测站是该项目的一处实验基地。河道里能看到柳谷坊、游地坝等沟道治理工程,河岸一侧的坡道上是一块块试验田,运用科技手段监测不同植被在不同坡度、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情况。

位于杭锦旗乌定补拉格村的卜尔嘎色太沟,是该项目的一处示范区。项目针对丘陵沟壑区缺水的现状,在这里建成了水源工程1处、高效节水灌溉试验田320亩和温室大棚2栋,试验种植适合当地的乔灌木和牧草,进行耗水规律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研究。

巨菌草试验田

示范区的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牧草巨菌草已经长到1尺多高。巨菌草去年入棚育苗,今年春天已移栽到大田,与蛋白桑、紫花苜蓿等试种成功的高蛋白牧草一起成片示范,长势良好。大棚里一片开着紫色小花、生长茂盛的当地野生百里香正在进行驯化试验,驯化成功后可成为又一种适合在当地人工种植的优质牧草。

在另外一栋温室大棚里,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试种一种菌类叫榆黄菇。这种蘑菇易生长、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最主要的是,蘑菇采摘完剩下的菌棒分解后,可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并能改善土壤结构。这些牧草和蘑菇试种成功后可进行大规模示范种植并向当地农牧民推广,既能为当地的主产业养殖业提供优质牧草供给,又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东胜区铜川镇的哈拉什川也是黄河的十大孔兑之一,绿色矿山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示范区就建在这里。这里有几家煤矿处于开采期,对防治水土流失和河道污染,矿区排土场的复垦绿化和生态治理尤为重要。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绿色矿山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技术课题,该课题负责人张健向记者展示介绍了项目的最新进展。在一处矿区排土场的边坡上,是一块纵向排列的斜坡试验田,撒了一样的草籽和肥料,并且覆盖了芦苇帘、沙柳条、草帘和植物纤维可降解新材料等不同的防风固沙材料,使用微喷系统提供灌溉,插签测量风蚀水蚀深度。经过一年的试验,已经比较出最有效的防风固沙方式,为矿山绿化提供了科学借鉴。

绿色矿山生态修复现状

“针对矿区排土场和边坡的不同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我们配置不同的有机肥施肥量和植物组合进行植被恢复。按照近自然原生植被群落的原则,选择了羊柴、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十几种耐干旱、抗风沙、生长繁殖能力强的乡土植物,并配置了蓝亚麻等花卉形成固定的植物配比模式,建立了植被重建关键技术。去年9月监测了排土场边坡和平台恢复植被的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形成典型矿区不同立地条件植被修复重建技术规程。”张健说。

“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728公里,全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范围,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布局黄河流域重大科技专项10项。”苗平介绍,下一步,鄂尔多斯市要完成十大孔兑山水林田湖草沙复合系统数据库构建、空间格局配置和技术集成示范,继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