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孙志宏:科研是坚守,也是传承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即将到来,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持续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我区青年科学家孙志宏——
1997年,孙志宏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发酵工程专业,那是他与乳酸菌的初次相遇。2024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孙志宏,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的舞台上,呼吁要加大乳酸菌领域研究力度,助力乳业高质量发展。此时,他已携手乳酸菌走过了20多个春秋。
“最初,我也没想过要从事科研工作,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便决定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初入大学的孙志宏,对科研、乳酸菌并不了解,甚至连自己的专业选择都带有几分偶然。执着的探索精神驱使他从每一个知识点入手,在乳酸菌领域不断探索,解密一个又一个未知,挥洒无悔青春。恰在此时,他遇到了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张和平教授。
在张和平教授的引领及自身孜孜不倦的钻研下,孙志宏不断揭开乳酸菌神秘的面纱,并被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通过实验将乳酸菌分离筛选出来,再将其应用至大健康领域,我发现这些微小个体居然能对机体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那一刻我既兴奋又震撼,于是暗下决心,定要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1999年,大学毕业的孙志宏在呼和浩特市昭君牧场负责乳酸菌发酵剂扩培和酸奶生产工作,出于继续深造的想法,于2003年重回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并正式加入了张和平教授团队,开启了他的乳酸菌研究之旅。
忆及早年研究乳酸菌的岁月,孙志宏感慨万分:“当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匮乏,各项技术尚不成熟,各类菌种、制剂长期依赖进口,开发难度极大,同时团队初期经费紧张、人员短缺等问题,致使外出采样困难重重。”
即便如此,在张和平教授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毅然提出要建立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实现乳酸菌制剂自给自足,在当年国内乳酸菌研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想法饱受质疑。
时至今日,科研团队突破层层困难,将昔日“荒漠”开拓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在全球各地采集自然发酵乳、人和动物肠道以及母乳样本达6351份,分离保藏了乳酸菌51286株,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收录80063条乳酸菌基因组序列;创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通量精准筛选技术,筛选出104株优良特性乳酸菌,在乳酸菌研究领域取得了大批创新性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乳酸菌制剂被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的卡脖子问题。
孙志宏也从当初跟随导师四处采样的“小孙”成长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孙教授。
“孙教授授课时,擅长将抽象、晦涩的概念、名词、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展示出来,让我们直观领略科研的魅力。”谈到对孙志宏印象时,学生们的评价竟出奇一致:“在我们学习遇到瓶颈时,他总是悉心指导,宛如‘大哥哥’般带领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懈探索。”
孙志宏却谦虚地表示,他是被张和平教授温和宽厚的待人之道、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所感染,自己在张和平教授带领下踏上科研之路,如今也想将这份对科研的热忱传递给年轻人。
在他看来,科研是坚守,也是传承,以“勤学笃行,追求卓越”的精神完善己身,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准则感染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知识“活”起来,培育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将个人进步融入时代发展之中,不断为科研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便是科学家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