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强势 “助跑” 产业向 “新” 求 “质”
当前,产学研深度对接与耦合,已成为内蒙古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新格局的“关键一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方合力共创共建,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体系和实践路径,成为我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和不竭动力。
为企业“筑巢” 带产业腾飞
2023年1月30日,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锡林郭勒盟)循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锡林郭勒盟清洁能源、现代农牧业、生态治理修复、新材料研发应用等领域,开启了多维度深层次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合作成果。
科技赋能退役风光设备再现“风光”。近日,退役风机叶片高值化回收利用中试项目产品在锡林郭勒盟下线。
该项目从立项到落地,始终贯穿产学研“基因”。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2030年,全国累计将有超过3万台风力发电机机组达到退役年限,退役装机容量达4473万千瓦,由此带来的固体废弃物规模将达94.79万吨。仅锡林郭勒盟地区,退役风机总重量约4万吨,而全区退役风力发电机总重量将超30万吨。风机叶片广泛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其中最有回收价值的纤维材料与树脂牢固粘合,难以分离、降解。随着退役高峰期的到来,风机叶片的处置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及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槛儿。
项目针对退役风机叶片回收与循环利用难点与瓶颈问题,历经十多年研究,完成了废弃复合材料风机叶片绿色精细回收与生态化再利用技术,涵盖绿色回收、规模化装备、再生玻纤/粉煤灰协同利用技术体系。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年处理2000吨的废旧风机叶片高值回收再利用示范生产线,投产后将满足周边200公里区域风场叶片退役与“以大换小”升级发展需求,融合火电、建材等产业,创立风电产业闭环发展的“内蒙古模式”。
“未来项目还将拓展服务领域与应用场景,在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建立有机复合材料固废的低碳、高值、资源化利用产业,助推内蒙古乃至全国绿色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董樊丽表示。
小小“生态工程师”,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9月10日,蚯蚓生态养殖与有机废弃物处理生态循环项目在锡林浩特市启动。“项目将在毛登牧场5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内,建设年产2万吨有机肥和100吨鲜蚯蚓生产线,实现生物有机肥年销售收入1550万元。”内蒙古居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东方介绍,通过与高校、研究院合作,更好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锡林郭勒盟2024年牧业牛存栏236万头,因牛粪堆积无法处置,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直面问题,内蒙古居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合作,集中回收牛粪用以喂养蚯蚓,利用蚯蚓体内分泌的特殊酶分解牛粪,形成富含大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优质蚯蚓饲料,这不仅解决了牛粪肥效低,难以直接用作肥料的问题,而且产出的蚯蚓粪是良好的有机肥,可以进一步开发生物有机肥。
在内蒙古产学研“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的例子还有很多。
上交赛孚尔(包头)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纯氧化铝生产车间。
高纯氧化铝项目——上交赛孚尔(包头)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平台,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新材料产业园成立的产业化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多个系列的超高纯氧化铝生产线的建设,促进内蒙古铝产业链条进一步向高附加值延伸,有利于解决我国半导体、电子产业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有利于摆脱国内关键材料对国外企业的依赖。
今年5月,农牧绿色种养加循环产业融合综合体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民案村的盐碱地进行推广,有效改善了试验盐碱地的土壤质量,大幅提升了鲜食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同时显著降低了试验地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金秋时节,盐碱地里的鲜食玉米大获丰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我区7个盟市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与当地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21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37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67项。“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创新策源能力,集聚更多优秀人才、优质项目、优质资源,让更多科研成果在内蒙古‘落地生金’,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董樊丽表示。
用科技点睛 抓住新机遇
9月2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所高校领导、院士专家齐聚鄂尔多斯市,参加“创新协同育才新机制 共绘校地合作新篇章”高校校长圆桌会,共话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畅谈校地合作美好未来。会上,鄂尔多斯市政府与北京科技大学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
天津工业大学专家团队深入包头市的企业进行调研。
9月26日,在第三十五场“科创会客厅”——纺织科学与工程科技成果专题发布会上,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康卫民、韩振邦等4位专家,发布了低阻高效熔喷过滤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微纳米纤维制备技术与应用等4项科技成果。专家团队与包头市企业围绕纺织新材料、纳微纤维材料、新型纤维与非织造材料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就新型功能纤维材料、防护装备材料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当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孚韦(内蒙古)安全装备有限公司就滤毒盒有毒有害气体指示器的开发和应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10月11日,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下,内蒙古师范大学与新东方沃凯德(内蒙古)文旅有限公司签署“文化数字化在线展馆系统”技术转让合同。“文化数字化在线展馆系统”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董杰团队历经4年,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所研发。董杰说,该技术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此项技术将应用于多个文化项目中,以提升游客体验和文化教育的互动性。
一场场“智慧盛宴”密集举行,一个个签约合作接连达成,描绘出一幅内蒙古与区内外交融共进、互利共赢的动人图景,诠释出“内蒙古机遇”的丰富内涵,产学研成果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位于四子王旗境内的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7年专注于肉羊育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连日来,该公司正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新疆畜牧科学院等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针对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编辑育种、标准化饲养管理、高效繁育等生物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公司副总经理陈大勇介绍,公司以国家羊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力求用最快的速度提升种羊品质,最大限度降低种羊生产成本。
这段时间,内蒙古先进陶瓷设计院主持开展的利用粉煤灰制备的发泡陶瓷板和煤矸石经低温分解制备的粉体材料中试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年内陆续建成投产。这是研发人员利用准格尔旗当地的固废煤矸石、粉煤灰,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而取得的科技成果。这是准格尔旗着力构建“研发——中试——孵化——加速——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搭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合作体系的又一生动实践。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星火燎原”。内蒙古将继续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更多的创新火花,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培育更多的创新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评论
切实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政产学研用是一种协同创新模式,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主体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助推企业自主研发、加速高校技术创新、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政府要做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服务者。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科技激励政策,打通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降低产业界和科教界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消除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管理体制、科技创新环境、成果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培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要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解决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的资金问题。
企业是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主战场,是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的用武之地,是产生创新第一动力的一大主体。要主动贴近市场,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增强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
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院所需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使科技创新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企业的创新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创新项目,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应用,更好地服务产业技术攻坚和企业转型。
如此,各方协同发力,以“用”为导向,定能破除“合而不深”现象,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