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双向奔赴共谋合作 谱写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7/8 9:06:33    阅读:

茫茫草原,骏马奔腾。横跨“三北”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基地和能源战略枢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内蒙古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重要的生态地位,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区域。

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交织。2023年5月,兰州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全区及盟市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围绕稀土产业升级、矿区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祖国北疆书写着校地合作的时代答卷。

稀土技术克难关,校地共建创新链

稀土,被誉为“万能之土”“工业黄金”“新材料之母”,在现代工业和国防科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在稀土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早在2019年12月,包钢(集团)公司与兰州大学就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深化到实验室、工厂、车间等。2022年,我们又与其下属的北方稀土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的框架合作协议。”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唐瑜教授介绍道,近年来,团队在丰厚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与内蒙古相关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22年,兰州大学与北方稀土集团共建的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建设,汇聚多领域科研人才,针对稀土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分离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目前,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已在稀土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内蒙古稀土产业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前期稀土配合物智能发光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唐瑜还与同为包钢(集团)公司下属的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开展了系列稀土高等级荧光防伪油墨的中试研究,可以实现在不同浓度激发波长和密钥驱动下的荧光变色行为。“我们这个标签防伪等级高,不仅能在光刺激下发光,在不同光作用时,还会呈现不同颜色的荧光。而且遇到外界刺激,荧光也会改变。这种特性使得标签极难被破解和仿制。”这就使标签具备了高端防伪的特性。目前,团队正在探索其在高端消费品、钞票与证件防护等场景的应用。

此外,团队还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开展“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显著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的实施不仅破解了企业发展困境,更为行业环保治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我们应积极响应‘四个面向’的号召,结合国内资源优势,践行化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实实在在地解决稀土企业发展的困境,助力我国从稀土大国迈向稀土强国。”深耕稀土领域三十年、始终致力于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的唐瑜自豪地说。

煤矿山上种新绿,技术扎根治矿山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在以往,矿区开发因破坏水土植被、污染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是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作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开发成为内蒙古面临的紧迫课题。对此,2010年8月1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随文附带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国家明确提出了加强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修复技术攻关的科研要求。

在黄沙漫卷的阿拉善高原上,一场关于“绿色矿山”的合作由此启动。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胡沛青教授指出:“绿色矿山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从开采到治理,必须以‘降耗减污’为标尺。”

在这一理念推动下,兰州大学与内蒙古阿拉善盟自然资源局通过技术赋能资源开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基于校地间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于2024年签订更加具体的合作协议,胡沛青团队依托地质勘探与生态修复技术优势,为当地矿山提供系统性矿山开发解决方案;阿拉善盟则开放矿山资源,搭建起学生实践与科研落地的“实战平台”。

为响应绿色矿山建设需求,兰州大学还计划开设技术培训班,重点提升当地人员在废水处理、煤矿石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环保意识与实操能力。面对阿拉善高寒脆弱的生态条件——风沙肆虐、植被恢复难,双方正探索全流程污染防控技术“绿色矿山就是从开采、生产到产出,各个环节的技术开发运用以降耗减污为目标。”落实“开发与治理同步”原则。

与此同时,在内蒙古乌海市,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胡小文团队正攻关煤矸石渣山生态修复难题。回忆起项目初期的困境,胡小文坦言:“第一年种草时,风一吹草苗连根翻起,大家脸上火辣辣的。”面对寸草不生的煤矸石渣山,团队创新采用“生态带填土固沙+多孔材料保水”技术,将育种草与本土植物混播,形成了矿山生态修复的“乌海模式”。

尽管项目初期面临草种生长缓慢、土壤贫瘠、风大等挑战,团队通过优化物种搭配及工程措施,最终实现植被覆盖度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时间回到七年前,早在2018年,兰州大学与乌海市已经开展多项交流合作。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乌海市与兰州大学开启校地合作元年,深化多领域协作:签战略协议,建 “优秀生源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及驻兰州人才工作站;乌海一中与兰大附中结为友好学校,兰大专家开展相关讲座超 10场;兰大二院与乌海的医疗技术合作,完成进修、远程诊疗及百余人次义诊;落地废水处理等项目,启动臭氧课题并成立技术转移中心……这些合作,是校地合作的生动写照,亦是对时代问题的铿锵回答。

胡沛青介绍,校地合作不仅为阿拉善矿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可以深入矿山一线参与生产实践,研究生可以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等课题开展研究,加速成果转化,“是一场双向共赢”。

黄沙漫卷生态困,兰蒙携手绿意生

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草种业自主创新,解决荒漠化治理、退化草原修复等难题。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22%,是北方重要生态防线和畜牧业基地,但长期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加剧等挑战,本土草种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多年来,兰州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在草业科学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聚焦干旱区草地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管理,通过校地合作助力国家生态战略实施和区域绿色发展。

“野外站就像荒漠里的胡杨,扎下根才能守住生态屏障。”谈及阿拉善荒漠-绿洲草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牛得草教授目光灼灼。阿拉善盟地处亚洲荒漠东翼,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该区孕育丰富、独特的灌丛草地资源,是白绒山羊和骆驼的天然牧场。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在任继周、南志标两位院士带领下,联合阿拉善当地部门,开展荒漠植物资源保护、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团队于1998年在阿拉善左旗建立荒漠草地试验站,该站于2021年升级为校级野外观测站,2024年获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科学观测研究站,持续推动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至今。

四十多年来,兰州大学与当地林草部门联合先后在该区建了多个综合试验场及上百个观测样地,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并于2023年加入了我国草地生物多样性联网监测平台。截至目前,兰州大学草业团队依托于该野外站,在该区完成了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出版研究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研究成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借住牧户的临时工作站,到拥有土地证和标准化实验室的省部级观测站,这座荒漠中的科研站见证了兰州大学草业科学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深耕与突破。如今牛得草和李旭东等老师作为第三代兰大草业人,坚守在阿拉善高原开展科学工作,是任院士和南院士科研工作的延续,更是其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依托战略协议保障长效合作,阿拉善实验站作为“科研桥头堡”,双方搭建起了一个有形有实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校地合作是科研落地的契约保障,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牛得草强调。

兰州大学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地方政府则在政策协调、资源保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内蒙古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兰大方案”。随着“双碳”目标与“三北”工程的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将持续探索解决生态问题,助力国家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砂土“漏电”难题现,校地共修运煤线

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建设有多条战略地位重要的运输铁路。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新朔铁路(运煤专线),因途经砒砂岩地区面临特殊地质挑战——砒砂岩土质疏松、导电性能低,导致接地电阻过大,在防雷放电方面风险较高,严重威胁能源运输安全。

“砒砂岩孔隙大、导电性能差,雷击时铁路设备会直接被击穿,砒砂岩地区铁路供电设施接地性能改良迫在眉睫。”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冲副教授指出。其团队凭借前期地质工程领域的技术积淀和经验总结,通过“揭榜挂帅”与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供电分公司展开深度合作,聚焦新朔铁路安全运营难题,以技术创新破解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工程顽疾。

实地考察后,团队提出“接地结构优化+土体改良”双管齐下的方案。“核心目标是让方案既符合施工条件,又能就地取材不耗费过多人力物力财力。”王冲介绍。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地质勘察与方案设计两阶段任务,并申请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项目分五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第二阶段方案设设计已完成,已验收。

谈及未来,王冲充满信心:“内蒙古高原的特殊地质问题,可以汇总交给我们团队攻关!”正如他所言:“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这是对所学所研的落地实践。”通过整合兰州大学科研优势与地方实际需求,双方将继续为西部能源输送通道的安全运营建设提供长期技术支持,通过校地协作共同推进内蒙古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场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之路上,顶层设计搭建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产学研”一体化将科研成果落地,地方积极提出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充分积极合作,构建起校地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真正将论文科研成果写在了大地上。

在未来,双方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让科技的风刮过草原荒漠,让校地合作的脚步在内蒙古大地上走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