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吴迪:创业惨败后种出80元1公斤的草莓的绝招

发布时间:2016/2/16 10:27:03    阅读:

    创业惨败挖下两个大坑之后(2016.1.12)

  2009年,他大学毕业到农村创业,说要干一番大事,却接连惨败,还挖下两个大坑。2012年,背负170万元债务,他要东山再起。他把草莓卖到80元1公斤,梨一个就卖到18元,还非常抢手。3年后,他的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他到底有什么创业高招?

  虽然是一个大雾的天气,但是一大早,就有游客从洛阳市区来到伊川县的这个园子,(创业网:www.cyone.com.cn)进门游客就被舞狮子的表演吸引了,有的人还跟着扭了起来。

  记者:“我看你舞得挺专业,你再给我来两个动作,我看你学会没有?怎么舞的?”

  员工:“掌声送给他好吗?”

  游客:“你是猴子派来的救兵吗?”

  舞狮子是刚进园区活跃气氛的,真正把游客吸引到这里的,其实是大棚里种的一样东西,他就是园区的主人--吴迪。

  游客:“给我一个,可甜,给我一个,好吃。”

  吴迪园区的第一批草莓才刚成熟,还没有进入盛果期,得到消息的老顾客就迫不及待来尝鲜了。当地其它园子草莓的价格在每公斤三四十元,而吴迪的草莓一公斤能卖到80元,还非常抢手。去年有的顾客没吃过瘾,今年草莓刚红就来品尝了。

  记者:“往年来过吗?”

  游客:“来过来过。”

  记者:“我看今年不是刚下来吗?是不是一直惦记着这个?”

  游客:“是是是,它这个味道确实不错,吃完这个之后,只会想他家的草莓了。”

  记者:“你能吃多少?这样。”

  游客:“敞开肚皮吃吗?”

  记者:“对。”

  游客:“那这一片我承包了。”

  这些草莓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为什么吴迪能卖得这么红火呢?吴迪告诉记者,不光是草莓,他园区其它的水果也都很畅销,西瓜一公斤20元,梨一个就能卖到18元,这让记者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梨,能卖出这样的价格呢?

  吴迪:“来,我们看一下梨树。”

  记者:“这个梨采摘的旺季是什么时候?”

  吴迪:“梨的旺季是在10月中旬的时候,就在中秋节左右的时间,它就已经开始采收了,并且装箱开始销售了。”

  梨没找到,只见到了梨树,这些梨树只有2米高,枝条也很细,结出的梨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能卖到18元钱一个呢?看到记者疑惑,吴迪决定带记者到仓库去看看,仓库留了一小部分梨,是专门要存到春节销售的。

  记者:“这个就是咱们18元一个的梨吗?”

  吴迪:“对,没错,就是这个梨了。”

  记者:“从这个外观上来看,好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吴迪:“没错,这个梨我们看起来,也就跟平常的梨长得都很像。”

  一个梨18元,把普通水果卖出不普通的价格,当地人都说,吴迪有一双点土成金的手,他种啥啥就值钱,经常会有同行来到吴迪的园区向他取经,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多家媒体也对吴迪做过报道。

  《农村工作通讯》主任记者卢新松:“那水果怎样卖出去,为什么他的能卖出那么高的价钱,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为什么别的企业不可以,这就是我要采访他的真实意图。”

  洛阳市某果蔬种植企业总经理郭国宁:“非常不简单,价位包括他的产品,在洛阳市还是数一数二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别人羡慕吴迪,说他是个创业奇才,但是在采访中吴迪却告诉记者,大家这样说是不了解他的故事,其实2009年创业后他接连失败,到2012年还欠着170万元的债务,最艰难的时候他感觉无路可走,还曾经在这块地上,挖了两个5米深的大坑,并且说出了这样一句狠话。

  吴迪:“也想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

  现在能笑谈两个大坑,但当年的艰辛是个什么滋味,只有吴迪自己知道。3年时间,从欠债170万元华丽转身,如今企业一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吴迪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里是古都洛阳,吴迪就在这座城市里长大。

  吴迪:“爸妈,这是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张记者。”

  记者:“您好,叔叔阿姨您好。”

  吴迪的父亲吴育谦:“你好。让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相册。”

  记者:“好。”

  父母都是公务员,吴迪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成长一帆风顺。2005年,吴迪考上了空军指挥学院的地方生,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2009年大学毕业时,他根本没去找工作,一门心思想着要自己创业。

  吴迪:“成功的人都已经站到了人生的巅峰,觉得他们很辉煌,也很耀眼,我在想那我有没有一天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做一个老板,管着一些员工,天天想上班就上班,想不上班就不上班,多带劲。”

  初出校门的吴迪心气很高,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当时在他看来,创业不是个难事,家里人对他的选择也非常支持。吴迪开始四处寻找创业项目,2009年6月,吴迪在洛阳市孟津县吃到了一种西瓜,这一吃让他吃出了创业的灵感。

  吴迪:“吃了一口下去,太甜了,而且从头吃到底是一个甜度,现在我们看到这个西瓜的瓜皮,在这么厚10毫米,而我们那个西瓜只有3毫米,大家都在抢这个西瓜,那种不就行了,农业又不难,就是种个西瓜,我觉得很轻松。”

  找到了好西瓜品种,吴迪觉得,只要洒上种子就坐等收钱了,这项目省事又赚钱,太好了。吴迪把种西瓜的想法,告诉了最好的朋友张扬,张扬当时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听吴迪一鼓动,就立马辞职回来了。

  张扬:“给我打电话,说要不咱回来,干点大事,一年怎么不挣个一两百万元,我们想那样,然后我们俩就数钱。”

  吴迪:“当时非常非常有信心,绝对没得说,中国第一,这是当时我们的想法,就带着这种野心,然后就杀到这里来了。”

  两个小伙伴做梦也想不到,迎接他们的却是接连惨败,惨到让他们痛哭流涕,甚至差点兄弟反目。

  2009年12月,吴迪拿着上大学时打工存的10万元,来到伊川县江左镇石张庄村,在这里租下了5个温室大棚,请当地村民给他种西瓜。2010年6月,西瓜倒是结出来了,可切开了一看,他和张扬都懵了。

  张扬:“一切开一个,白的。”

  记者:“白的?不熟?”

  张扬:“对,就是白色的,再切两个,还是白的。”

  吴迪:“瞬间没东西了,(脑子)一片空白,这么简单一个东西怎么能种成这样呢,整得血本无归,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聘请的农民技术不过关,10万元最终换回了5棚生西瓜,怕别人知道笑话,吴迪和张扬悄悄挖了个大坑,把西瓜都埋掉了。他们俩不死心,又从孟津县聘请了一位西瓜技术员孙小峰,2011年,吴迪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借了80万元,承包了40个大棚,全种上了西瓜。这一年西瓜倒是种熟了,可吴迪却更发愁了。

  吴迪:“当时40个棚的西瓜,将近有1万箱左右,这1万箱的西瓜,在同一时间全部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傻眼了,西瓜怎么卖?卖给谁?”

  记者:“原来没想过怎么卖吗?”

  吴迪:“没想过,我觉得在孟津那边卖那么好。”

  以为种出好西瓜就会有人上门抢购,看到没人来园区才慌了神,临时去找客户,1万箱西瓜只卖出1000多箱,7天后剩下的西瓜都烂掉了,吴迪只好让工人挖了一个更大的坑,把烂西瓜偷偷埋了。

  吴迪:“家丑真的不可外扬,这一次我们三个想挖个坑,把我们三个都埋了,见所有人都跟人说,这次我们一定要干一个大事,大事大到最后,是坑很大。”

  接连2年失败,吴迪欠下了90万元的债务,更让他伤心的是,好朋友张扬非常埋怨他,说要散伙回北京去,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张扬:“当初把我忽悠给回来了,但是现在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他拍着桌子在那里哭,然后我那会就是,坐在地上没声,掉眼泪。”

  吴迪:“所以我当时觉得很受伤,我们发小20多年的友情,难道比不了这两次小小的失败,给我们带来的这种信任吗?我可能会去骗你张扬吗?我该流的泪也流了,我就先拍桌子走了。”

  事业惨败,朋友也差点反目,吴迪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坎,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也很迷茫。没有创业经验又负债在身的他,后来又是如何扭转命运,成长为别人眼中的创业奇才呢?

  连续两年失败,让吴迪很受打击,他静下心来反思失败的原因,也看了很多与商业有关的书籍,有本书里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吴迪豁然开悟。

  吴迪:“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这是所有的人天下人对白圭的一个鉴定,和(对)他的评价,那最后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非苟而已的态度,认真到极致去做这件事情,一定会成功,我一定会做到我能做到的极致。”


  以前把创业想得太简单,认为轻松坐着就能赚钱,创业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根本没有认真去想,吴迪觉得,如果用“非苟而已”认真到极致的态度去干事业,一定能有转机。他和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请求家人支持他东山再起。

  吴迪的父亲吴育谦:“在失败面前,他越干越(往前)冲,这点我是最开心的,原来我就最怕父母亲顶着你去,最后他再给你应付,那能干好才怪,那就不行了,那一定是顺势发展。我就给他妈说,真不行,咱把儿子培养出来,真要是弄砸了,那我讨饭棍都准备好了,我出去要了半块红薯,让你先吃,我们俩开玩笑的(话)。”

  父母用房子抵押,给吴迪贷款了80万元,吴迪又说服(创业网:www.cyone.com.cn)扬留下来,和他一起再拼一年。

  2012年,西瓜刚开始育苗,吴迪和张扬就开始通过微博等渠道宣传,寻找有购买意向的客户,为了避免再出现西瓜集中上市的情况,吴迪和技术员商量,分批次种植,把上市时间拉长到2个月。吴迪天天泡在大棚里,以前从不关心种植技术,后来一见懂技术的老师,就拉住问个没完没了。

  洛阳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程师姬延伟:“每次到都要问问题,我的专业知识他已经快学完了,目前在我见的是最认真的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求精,求实,求真。”

  吴迪的朋友贾剑:“我们来的时候,看他在那里忙,我们也没好意思打扰他,我们走的时候,我跟他说我们走了,(他说)你们来了,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我也没接待你们,感觉就已经着魔了就那种。”

  2012年6月底,吴迪的西瓜成熟,他线下销售和网络销售结合,把西瓜全部卖到洛阳市区,一公斤20元钱,总销售额198万元,他第一次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西瓜种植成功后,吴迪突然开始往全国各地跑,出去只干一件事,到处买草莓吃草莓,在北京的一个草莓博览会上,他还因为吃草莓闹出了一个笑话。

  吴迪:“将近有300多家企业,(草莓)品种也覆盖有各种各样的,我那天就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吃,足足吃了有8斤,以后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吃那么多草莓,会拉肚子的,所以当天晚上,不是还都不止当天晚上,当时拉肚子一共持续了大概有5天的时间。”

  吴迪着了迷一样到处吃草莓,其实是为了选出一个好吃的草莓品种,这样基地夏天种西瓜,冬天种草莓,有效利用大棚。别人都劝他,选品种差不多就得了,有必要这样较真吗?可吴迪却说,随便应付一下那绝对不行!他必须要找到最好吃的草莓。

  

  吴迪:“我心里一直有这个理念,就是非苟而已。既然说到这件事情,而且要做草莓,已经确定下来了,首先我不希望再像我们做西瓜的时候,前三年这样再走弯路,去经过你极致地观察和寻找,最好吃的那一个,一定才能征服我的消费者,必须要有一个最极致的态度,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6个月时间,行程6万公里,前往13个省份,考察73个草莓品种,试种3个品种,最终选中红颜草莓,含糖度14,甜酸比8:2。

  找草莓较真,种草莓吴迪更较真,他不光要求草莓好吃,还要让它好看,草莓的个头要均匀,单个果重控制在40-50克之间,不能过大或过小。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把种植流程标准化。

  吴迪:“这个设备是拍摄我们整个草莓棚内的状况,而这个是拍我们一棵草莓的局部,每小时会拍一张照片。”

  吴迪安装了图像监控、光照测定等设备,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接收器传输,进入电脑总机汇总分析,电脑根据草莓生长情况下达指令,每天把每个大棚要做的工作发到主管手机上,主管来通知大棚里的工人,工人按指令干活,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种出好草莓,吴迪给这套管理系统,取名智慧农业。

  2013年底,吴迪的草莓成熟了,他通过微博等方式宣传,吸引洛阳市区的游客前来采摘,每公斤草莓卖到80元,依然供不应求。

  游客:“这个草莓特别甜,要比市面上卖的甜太多了。”

  只摘草莓太单调,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园区,吴迪还带着游客熬制草莓酱,请游客品尝,园区里免费提供午餐,他还设计了一些比赛活动来带动人气。

  吴迪:“预备,开始。”

  游客:“加油加油加油。”

  这个比赛叫三条腿运蔬菜,2人一组,各绑个一条腿,跑到蔬菜摊上装好蔬菜,再运到起点,3分钟时间运的最多的一组获胜。为了拿奖,各组队员都使出了自己的绝招,有这样运的,也有这样运的。

  游客:“一二,一二,一二,快快快。”

  吴迪:“少儿组的(冠军),这是一箱(梨),这是成人组的(冠军)。”

  游客:“好,谢谢吴总。”

  摄影师:“三二一。”

  2013年,吴迪开始种梨,他从60多个品种里,选出了这种秋月梨,普通梨含糖度12,这种秋月梨含糖度达到了18,味道甜,个头也大,重的一个就有一斤半。好梨还得有好卖法,吴迪从每棵树上选出6个最大的梨,每一个都用一个礼盒来装,一个18元,一箱6个108元。剩余稍小一点的梨,也是礼品包装,每个能卖6元钱。这些梨吴迪只在中秋节和春节销售,平时来园区的游客只能尝个新鲜,或是当奖品领走,想买都买不到。2013年,吴迪的梨和草莓,全年销售额达到282万元。

  记者去采访时,洛阳刚降下一场大雪,大棚被覆盖后光照度不够,如果不能及时铲雪透光,草莓的成熟期将推迟,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吴迪和工人紧急除雪,午饭也顾不上吃,工人们都干劲很足,毫无怨言。

  记者:“你好,我看你在这里铲得可带劲了,冷不冷?”

  员工樊国粉:“铲着雪就不冷了,跟自己的(事情)一样,自己都可努力。”

  现在工人是主动干活,可就在一年前,吴迪还在为管理工人头疼,这些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留守妇女,平时很散漫,春节临近就回家不来了,而春节前正是草莓集中上市的时候,吴迪用双倍工资都很难把她们请回来。这个难题后来吴迪上了一堂课就解决了。原来,2014年10月,洛阳市农工委成立了一所农民大学,专门培训涉农创业者和农民工。

  中共河南省洛阳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兴办农民大学,主要是为了适应我们洛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这个当中,就不仅需要对农民个体进行专业技术,这种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更需要对这些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它的这引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还有从业者,进行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这种培训。”

  吴迪参加了农民大学的培训,在课堂上,他的难题得到了专家的指点。

  河南省洛阳市农民大学教育长张鹏飞:“农民本身从事工作是松散型的,那么怎么样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农民大学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了小范围的研究,我们就发现,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必须让他们参与进来,真正参与进来。”

  吴迪更改了管理方式,以前工人集体干活,领的是固定工资,现在他把每个大棚分包给固定的工人,根据草莓产量给工人发工资,种出的草莓产量越大工资越高,年底排前三名的工人还有大奖。工人积极性高了,2015年草莓产量比上年增长了20%,这也让吴迪有信心扩大规模,准备明年到其它地区收购农场。

  在洛阳,很多像吴迪一样的创业者,都走进了农民大学的校门,全市63个教学点,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年多时间,共培训1万9千人次,授课内容也不断丰富。记者去采访时,农民大学的农用无人机培训项目刚刚落地。

  中共河南省洛阳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市场只要有需求,那么我们的培训就要跟得上,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要进行深入研究,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解决我们未来农业发展当中知识技能培训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农民大学,教育的质量会更高,教学的成果会更好。”

  编导:张辉

  摄像:程诗雄


  本文来源: 创业网(http://www.cyone.com.cn/cfsp/38794_2.html)